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盧溝橋上憶英魂

筆者:魏子華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魏子華先生,民國三十四年,加入空軍,服役十七年,退伍後在美軍基地服務;六十八年轉任公職,至八十三年退休。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,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後,我軍民同胞全面展開對日抗戰。 盧溝曉月照今塵 盧溝橋始建於北宋時期,金人入侵後遭毀,由於盧溝(永定)河,水流湍急,往來不便,民怨沸騰,金主乃詔令建橋,至章宗明昌三年即一一九二年完成石建大橋,初名「廣利橋」,迄元、明、清代都曾重修;元朝時馬可波羅東來,見此橋雄偉壯闊,驚歎不已,過去西方人士稱之為「馬可波羅橋」。 盧溝橋長二六六.五公尺,寬七.三公尺,因橫跨盧溝河上而得名;橋兩邊所立欄柱,北側一四O根,南側一四一根,柱頂各立一尊石獅,若為母獅尚有小獅為伴,神態栩栩如生。橋面鋪以厚石板,由於年代久遠,歷經車水馬龍,壓成深深的溝槽。目前為保存古蹟原貌,在橋面兩側各鋪水泥路面一條供人行走,橋中央拉線封鎖,禁止通行。 守護宛平軍人魂 河北省宛平縣城,位於盧溝橋東方約一公里處,由於地理情況特殊,是通往橋西各地的交通孔道,也是抵禦日軍的堅強堡壘,所以七七事變時,成為日軍挑釁的首要目標。 二十六年間,日軍大肆宣揚「大東亞共榮圈」,企圖先滅中國以達統治亞洲的迷夢。七月七日約二十二時,日軍河邊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中隊長,率軍在盧溝橋以北地區進行軍事演習,到二十三時左右,藉口一名日兵失蹤,要進入宛平縣城搜察,為我守軍司令吉星文將軍嚴予拒絕,打響了誓死抗日的第一槍,揭開了八年對日抗戰的序幕;這第一槍不在宛平縣內,而在盧溝橋上,因為日軍攻打宛平城,必先通過盧溝橋。可惜我軍既無空優,又無精良武器助戰,戰況之慘烈,不言可喻。 當年有位詩人易家鉞,特賦詩一首,歌誦國軍在盧溝橋頭扺抗日軍,保衛宛平城的事蹟:「赤日炎炎正當空,盧溝橋頭血飛紅;拚將鮮血抗暴日,血光誓將日光熔。我祖軒轅驅獯鬻,大敗蚩尤於涿鹿;無牛不是周室放,有馬未許胡兒牧。國防前線盧溝橋,將軍抗戰英名高;桑乾河渡未枯竭,化作奔騰萬甲濤。憤茲驕虜赫然怒,慷慨悲歌臨古渡;縱死不願將兵撤,盧溝橋即我墳墓。二十九軍有寶刀,二十九軍有血袍,二十九軍將士人人皆戰壕,二十九軍將士人人血向雲端濺,頭向敵前拋,為存為亡興或滅,視此一戰盧溝橋!」  前年我偕妻林美華前往宛平縣城遊覽盧溝橋「弔古戰場」,正值盧溝河枯水期間,只見荒烟蔓草,不見波光月影和矗立西邊橋頭的「盧溝曉月」石碑相輝映,也不得與後來增建的兩尊巨大石獅為伴,撫今追昔,不禁惻然!回想當年國軍官兵為阻止日軍進攻一里外的宛平縣城,在此殊死奮戰的情景,不勝唏噓。而今昔日腥風血雨景象,已如過眼雲煙;但繞城一周,看到城牆斑斑彈痕,依舊清晰,見證著當年抗戰史蹟,也勸諫著國人:「殷鑑不遠,發憤圖強,是時候了!」(點閱次數:240)